要说盛夏来临的时候,户外野钓的感受,最直观的就是热,酷热,随之而来的感受,就是钓鱼这个事,需要更多琢磨一下,尤其是饵料这个层面,仿佛昨天开饵配饵,恨不得全用虾粉,现在,就是能少则少,但是又不能太少,好些不钓鱼光写文字的网文,一句素淡就一带而过,但在实战中,怎么可能只言片语就解决了。
为什么会觉得盛夏高温天,饵料的问题这么突出呢?除了罕有的几种冷水鱼,大多数淡水鱼,在盛夏时,其实都是活跃度很高的,比如草鲢鳙鲂等常见鱼种,即便是鲫鲤,在深水层的活跃度,也是很高的,但是表层水温随着气温升高,这是个不争的事实,所以浅水区作钓的难度就大得多,换而言之,想要钓的多、钓的好,饵料的作用就更突出了。
可能有钓友会认为,无非就是气温高点,随着就是水温高点,鱼的活性好一点,那么在饵料上,为了防小鱼闹窝,稍微素淡点,有必要刻意的把饵料的重要性拔高么?这要仔细考究一下,还真是很重要的一个事,为什么呢?
任何生物,对食物的需求,源自于自身新陈代谢的需求,如果食物摄取跟不上新陈代谢,那结果就是饿死;因为鱼是变温动物,对水温是很敏感的,当水温发生变化时,不管是过高、还是过低,都会停止摄食,减少消耗来适应环境温度,适应之后,马上开始又开始摄食,在适应、摄食这个过程中,对食物的营养种类,需求是不一样的。
如在冬季,鱼主要依靠脂肪和蛋白质的消耗,以此来对抗低温,尽量少摄食,少运动,减缓自身消耗,但是有机会摄食的话,那就多以富含脂肪、蛋白质的食物为主;到了夏季,水温相对较高,富含脂肪和蛋白质的食物,并不是急缺的,那么减少这类食物的摄取,就成了主流,换句话说,不那么荤腥的饵料,才更受鱼类青睐,这是内因。
外因是什么呢?水温高、气压低,导致了水中溶氧就比较差,先不说对鱼的影响,根据目前工艺生产的出来的饵料,腥味大的,多由荤腥的原材料加工,在高温、低压、缺氧的环境,会和水底的淤泥加速氧化过程,和鱼争抢氧气,缺氧的环境里,鱼口自然不好,有谷物为原材料的饵料,虽说也会氧化,但是过程就延迟了很久,所谓内外因组合,素淡的饵料,才会在高温天,更适合鱼群进食,那么夏季用饵,要注意哪些细节呢?
【一】窝料本味且广谱
野钓的窝料非常重要,但是不同鱼种有不同的味型趋向性,比如鲤鱼嗜甜,鲢鳙嗜香、臭,青鱼嗜腥等,都是鱼种的味型趋向;但是野外水域,水广鱼稀是个泛指,实际上在不同的水层、区域,生活栖息着不同的鱼种,针对性垂钓固然理想,实际上至少要针对2~3种目标鱼,才是符合实际情况的。
所以窝料的准备、制作上,除了来源、味型上尽可能本味,还要尽可能广谱,也就是说,窝料组合搭配选择上,最好是鲤草鲫鲢鳙青鲂鳊,或多或少都能聚过来,别怕杂,根据发窝后,具体能钓上来的鱼种,再做一些微调,这样可能效果更好一些。
【二】钓饵目标性强烈
在盛夏野钓,窝料可以味型丰富、目标多样,但是钓饵绝对不能这样,钓饵必须针对性强,目标清晰,味型比较广谱的窝料,可以诱聚不同的鱼种进窝,但是味型复杂的钓饵,却无法保证一定有鱼咬钩,因为整体来说,窝料主要以量来聚集味型浓度,但是在淡引浓钓这个大思路下,钓饵的味型肯定是比窝料要浓郁的,如果钓饵也做的复杂、广谱,那反而会让鱼群有警惕,根本就不开口。
【三】钓饵准备应多样化
经验丰富的老钓友,在野钓时,都喜欢多准备不同的钓饵,即使目标鱼清晰明确,但是多样化的钓饵,才能充分保证渔获;如红虫、蚯蚓、玉米、商品饵,这些钓饵,种类多样并不是坏处,野钓时,鱼口因为天气、气压、刮风、水流等各种外因的影响,根本就无法明确哪一种钓饵效果会一直有效,可能昨天用蚯蚓好,今天就是红虫好,可能明天只有玉米鱼群才会开口,到了后天可能就只吃商品饵,这是说不准的事,提前准备,才不至于有鱼无口时,我们连个试口都做不到。
盛夏到来,对我们亚马逊钓鱼论坛来说,有好有坏,在饵料的准备、使用上,其实并没有什么规律,灵活、多变,才是最有效的办法。